学习公文写作,避开这7个认识误区,您就成功了一半

误区一:公文写作可现学现用

部分公文写作浅显通俗,确实可以现用现学,但是老吏不提倡现用现学。公职人员的公文写作素养强调的是“平时养成”,如果现用现学,就不能说有素养。实际上,很多知识都可以现用现学。比如,历史就可以现用现学。难道因为历史可以现用现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不学历史吗?新入职的公务员,一定要学公文写作有关的课程,锻炼公文写作能力,为以后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误区二:学了公文写作知识,就能写好公文

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公文写作需要经历输入信息一处理信息一输出信息三个阶段。学习公文写作知识仅仅属于输人信息的阶段。尽管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但公文写作知识仅仅是要输入的信息之一,写公文还需要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工作经验等。千万不要认为仅学了一点点公文写作知识,就能写好公文。不经历千锤百炼、经历多么痛的领悟,写好公文是不可能的。

 

误区三:有了公文模扳,就能写好公文

这更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尽管网上可以花钱买到一些公文写作模板,但是放在实际情况中,真的没什么用。除了一些文种的固定格式可以套用外,其他的牛头不对马嘴,弄不好还要出洋相。公文写作需要文内功夫和文外功夫、表层功夫和深层功夫、快功夫和慢功夫。公文模板可解决结构问题、格式问题,属于文内功夫、表层功夫和快功夫。有了公文模板, 只能模拟,却写不出符合实际的好文章。

误区四:只有文字秘书人员,才能写好公文

事实并非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毕业于非文科专业(包括理工科专业、其他文科专业等)的人员同样能写一手好公文。公文写得如何,与所学专业并无多大关系。老吏身边高手无数,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照样是所在司局的笔杆子。

 

误区五:写公文不需什么文采

诚然,公文确实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文采飞扬,但这并不 等于说公文就不需要文采。无论是公文还是文学作品,语言运用都要求简洁、准确、生动。要做到生动,就需要一定的文采。古代的公文,特别是明代之前的公文,由于有文采,因此往往被当做文学作品来阅读和欣赏。即使是当代公文,也不乏讲究文采的例子,大家可以上网搜搜,例子比比皆是。

误区六:参考借鉴上级部门公文

公文写作过程中,有些单位经常会这样做:找来有关的上级机关的公文,参考借鉴。理由是:上级机关的公文质量较高。从总体上看,上级机关的公文质量确实高,但也难免出现问题,比如跟基层实际不太符合,上级机关更注重宏观和方向,基层更讲微观和执行。如果完全参考借鉴的上级机关的公文, 那岂不是与实际不否?可以说公文质量有风险,参考借鉴需谨慎。

 

误区七:宪全参考借鉴买来的公文写作素材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有人经常会借来或买来一些与公文写作有关的素材或者教材参考借鉴,甚至直接照抄照搬,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对于工作总结、领导讲话这些常用的文种而言,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这些公文绝对没有统一的模板和素材可以借鉴,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这些素材只能拿来参考。公文的写作一定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模板,不唯素材,只唯法”。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采传媒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在线客服

文案代笔联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