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拔考察好干部?组织部长用四句话二十个字,把问题说透了

要通过调研座谈、考察考核、巡视审计、跟班学习和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听声音、摸口碑、辨品行、考担当、察实绩。要把盘人头、议班子作为日常工作来抓,通过常态化、有深度、高质量的分析研判,立体全面地掌握每一个班子、每一名干部的情况,不断提高识人察人的分辨率和精准度。综合考核工作也需要把更多功夫下在平时,着力完善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和年终考核相贯通的闭环,推动从工作“考绩”向发展“增效”递进、从“出结果”向“要效果”延伸。
第二,看人要辩证
用历史的眼光看,就要正确对待干部的经历和能力。一个干部的经历丰富当然是好事,但是在经历和能力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比如,有的干部看简历,经历的岗位很多,但深入考察发现,经受的考验少,干得也一般;而有的干部虽然经历的岗位不多,但干得都很出色。这两类干部谁的能力更强,显然不能简单用经历岗位的多少来衡量。历史地看问题,还要看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要求下干部的担当作为,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
用全面的眼光看,就要正确对待干部的长处和短处。干部工作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用人所长,把干部放到最能施展才华的地方和岗位上,这样既有利于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干部成长,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会使干部扬长避短。反之,如果把干部放到一个岗位,用的是他的短处,这样干部干得很不适应,事业发展也受影响,不但他的短处克服不了,而且长处也发挥不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就要正确对待干部的实力和潜力。评判一名干部能否胜任,既要看实力,也要看潜力,特别是对年轻干部,要更多地看基本面、看发展后劲。比如,有的干部经验丰富、实绩突出,但思想不够解放,能力达到瓶颈,用这样的干部,工作守成易,但打开局面难;有的干部虽然实践经验没那么丰富,但有闯劲、有悟性、肯钻研,用这样的干部,效果可能一时看不出,但后劲足,往往能后发先至。
第三,机制要用好
第一个层面,制度与人的结合。人是执行制度的主体,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如果执行者本身认识不到位、能力跟不上,甚至故意曲解、有规不行,那再好的机制也会被“念歪”。因此,首先要从选人的人做起,加强学习、宣传和解读工作,真正做到准确理解、自觉遵守、全面运用。
第二个层面,程序与结果的结合。现在,有一些干部层层选拔上来,程序一个不少,找不出“硬伤”,但实际上干得很平庸,口碑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分析,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敷衍地走程序,为了走程序而走程序;另一种情况就是动机不纯,不是为了这个岗位选拔干部,而是通过走程序把自己想提拔的人选出来,这样一个个程序就不是一个个把关,而是一个个“通关”了。这两种情况都是必须坚决避免的。
第三个层面,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规范地选人用人,讲究的是技术;把人用对用活用好,体现的是艺术。选人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需要下功夫琢磨,不断交换、比较、反复,求出“最优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适。
第四,眼光放长远
有大视野才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对干部工作来说,当前有两项工作尤其需要我们有大视野、大格局。
一是要在培养年轻干部上有大视野、大格局。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时有3种倾向值得警惕:有的是“顾虑太多”,口头上重视年轻干部,但用的时候又瞻前顾后,怕用不好、怕不平衡、怕被炒作;有的是“算得太精”,跟组织锚铢必较,内部的好苗子用起来千难万难,外面的干部交流进来又千推万阻;有的是“分得太清”,打通“三支队伍”年年喊,但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还是很难,年轻干部池子的源头仍然不宽。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不够解放,缺少应有的格局和视野。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提高站位、放宽胸襟。
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年轻干部是历史责任,不能只顾当前、不顾长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培养年轻干部,绝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数字达标去做,而是要带着为党育才的崇高使命、为发展聚才的历史责任去做,不仅要着眼这次换届,而且要着眼下次换届乃至更长时间,大力发现培养一批素质好、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推动地方既出发展成果,又出干部人才。
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不能只算小账、不看大账。无论是这个地方的干部,还是那个单位的干部;是党政机关的干部,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存在说是“你”的干部、“我”的干部。要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进一步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打破条条框框限制、惯性思维束缚,畅通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的渠道,让年轻干部出得来、走得稳,形成江山代有英才出的生动局面。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采传媒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